曾经某派已届退休的茅山道士,接受访谈,说明该派是以竹笼背负大T,一名赶屍匠背一具,目前这样的移灵方式,最符合地域文化。许多文章资料与新闻采稿,甚至自称赶屍匠者接受访谈,均叙述「日行赶屍数十里」,碍於湘西地形气候来说,「竹篮背屍」确实是唯一能日行数十里的方式,且依经济成本而论,「吆喝」(叫唤亡者之意)一趟,赶屍匠可外出十几人,祭祀费用、夜间城禁税收便可均摊。

        湘西赶屍一隐语:「三赶、三不赶」。

        三赶,即指只收砍头、绞刑和站笼。分析此隐语後,朋友们定已发现,三赶,俱是屍首分离的犯罪者,即使「大卸八块」运送,丧家也不会意见太多,甚至因为亡者为罪犯,丧家希望隐秘进行,赶屍匠还可获取较高收费。

        三不赶,即指不收病Si、自戕和雷殛。古代医疗不发达,赶屍匠不愿收受染病者,生怕自己也被传染;道法观念中,自戕者,其怨念深、Y煞极重,会纠缠残害生人。雷殛者,天所不容,故遭受天谴,赶屍匠又岂能违逆天意、与天作对?

        4)「三赶、三不赶」起源何时?

        站笼,又名立枷,传为唐朝武后称帝时之酷吏,「来俊臣」所创,但值得注意一观点,事实上,站笼刑盛行於明清,故所谓「三赶、三不赶」说法,应自明清後才逐渐出现。明末曹学佺《湘西纪行》,是明代叙述前往湘西沿途,人文风情最完整的旅游文学,自福建福州启程,历时八十三天,约五千三百多里的「投荒旅行日记」,由此足见,湘西於明清始规模式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许多研究者着重「殭屍贴符」一事,甚至出现「画符驱蚊」说法,而湘西耆老口述记录里,最早是使用的是「纸钱」,目的为书写亡者的个人资料,方便赶屍匠送大T回乡时,能正确归家。至於画符驱蚊,硝枭个人认为,是把符咒浸泡驱蚊水、再晒乾,贴於赶屍匠额头防蚊,又能增加神秘X,如同小说里云康的作法。符籙学理,留待分晓。

        硝枭绮谭研究室,欢迎各位留言谈鬼。

    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笔趣阁;http://pck.tvgua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