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烂的三等人,则是去军校当教官,军校的教官,都是在前两等混不下去的人才来当,部队中很多被解职的军官,最后也多打发去军校当教官。

        军事教育明明是最应该被重视起来的事情,可却搞成了这个样子,内部的风气可见一斑。有这样的教官,怎么能教出合格的学生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学生,将来都是要在部队里当排长,亲自到一线和日军拼杀的,是一线的战斗军官,就他们在军校的教育水平,勉强算是个士官教育。

        张炜坚定的认为,叫他们上战场打仗,简直就是草菅人命。这种搞法会形成恶性循环以及一种资源浪费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军校的招生要求,能够报考的必须是十八岁到二十四岁的青年,而且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,开战后,前线的军官伤亡惨重,战前培养的军官,在抗战的第一年,伤亡了一半以上,基层部队的指挥军官,被迫大量从行伍中提拔士兵,用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来充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有战斗经验的士兵,可以说他们是合格的士兵或者士官,但是要让他们当军官指挥部队作战,还不够格,属于无奈之举。

        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缺口极大,为此,中央军校一边在各地开办分校,同时又适当的降低了招生标准,以期望招来更多的军官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是降低了标准,可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旧不低,以前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学生,降低后的要求,也是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凭的学生才能报考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家认识字的人比例不高,有初中,高中以上文化的适龄青年,更是稀少,以国内的教育水准这些人本身就是一群有限的资源,用光了就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士兵很多,打光了实在不行还能靠抓壮丁,抓老百姓来当,有文化的青年人,死了就死了,想再快速培养是不可能的,高中以上文化的培养周期是十几年开外。

        把这些军官的苗子,经过粗糙的教育就拉上战场,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浪费,粗糙的教育,导致了这些有限的军官在战场上大量伤亡,军官的缺口越来越大,然后为了补充缺口,又用更粗糙的教育培养军官,如此一来造成的恶性循环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