瞠目听完儿媳的解说,方氏声音很是意外地说道,“我还当他们绣绣花,做做衣衫什么的就行,没想到有这么多要学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些都是他们出嫁后,在婆家立足的根本,但凡重视闺女的人家,就会尽力教会女儿这些。”这些就是古代女子需要努力学的本领,本领学得越到位,嫁到夫家后日子就会更顺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咱们家禾禾,不会也要学这些吧?”方氏虽然不懂太多大道理,却也明白要入乡随俗,儿子儿媳都在官场,将来孙女儿最大的可能就是嫁给其他官家当媳妇,人家如果要求儿媳妇需要懂这些,他们却没这样教,那嫁到婆家后肯定要吃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必要全部学,选择一些最有用的学就好。”一些对思想荼毒太严重的,她没打算让女儿学,免得把孩子教成三观跟她严重不合,“等咱们到两湖的确安定下来后,我就正儿八经给她请个女先生教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听到她的安排,方氏跟身边的大孙女说道,“禾禾比你爹娘幸运多了,你爹到十二岁才有正儿八经的夫子教他读书识字,你娘是跟着你大舅学的,咱们禾禾却六岁就能有专门的夫子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娘说,一代要比一代强,那样咱们家才会蒸蒸日上。”禾禾理所当然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咱们禾禾才六岁就懂这个道理,是很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家人就这样一边走一边聊,越是靠近午门的地方,人越多,各类小摊小贩也越多,还随处可见杂耍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元宵节这天午门会这么热闹呢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