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有些没后悔自请外放。”都说非翰林不入内阁,但凡当官的都想入翰林入内阁,他也不例外,所以在中了状元后,他也理所当然地进了翰林院,却没考虑过入从翰林到内阁辅臣,要多少年才能熬得出来,“要是我像妹夫一样自请外放,先在地方历练做出成绩来,再返回京城当京官,就不会有现在的烦恼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澍是个想干实事的人,所以高中后没留在京城,而是自请去了外头当官,他当初想着将来如内阁所以没想过外放的事,这会儿不由有些后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但是有翰林院的经历,将来你想入内阁才有机会。”当官的谁不想入内阁,谁不想当首辅,这男人原著里最后就当到了首辅的位置,没道理这辈子有她的帮衬,他反倒当不了首辅,“你先在翰林院熬个三年,要外放三年后还不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原著里柳云帆自己有没有外放的心思,她不知道,但他因为得罪了三皇子一党的人,被贬谪到西南当通判,她却是知道的,被贬谪的时间在四年后,也即他已经在翰林院熬过了一个三年,第二个三年也过了一年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上辈子柳云帆拜的郑功明没教他什么东西,如何为官他都是自己进入官场后,慢慢摸索出来的,所以他得罪了三皇子一党的人。这辈子他换了伍子敬当老师,伍子敬不仅教授他知识,还教授他为官,想来这次他不会再傻傻的得罪三皇子,那应该就能避免把贬谪的命运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翰林院这个地方是真的只是熬资历的,真正想要替老百姓做事,还是得谋外放才是正道,所以她是赞同柳云帆谋外放的,“这么说了,接下来三年时间,我的重心大概都会在两湖地区那边,因为那个地方特别适合育种,所以我必须在那边再搭一个研究所出来,三年后我打算把重心移到琼州府一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古代的琼州府就是海南一带,“那边的气候适合种三季的水稻,我想把两湖一带研究出来的高产种子拿到那边去种植,以求最大限度的解决粮食的问题,所以你谋求外放的地方,不妨考虑那一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就是那一带素来被当成是贬谪官员的地方,去那里似乎名声不太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柳云帆没想到叶清函连三年后的事情,都已经有了安排,所以面对这样凡是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媳妇,他压力不大才怪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作为男人如果老将压力挂在嘴上,那不成体统,“可越是这样的地方,治理好了,功劳就越大,不是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