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续上朝了十来天,杨晔几乎摸准了上朝的路子,于是同杨成写了封信回去,让大哥准备着送福禧斋的糕点材料来京城,再者从家里抽两个能干的人到京城。
这些日子上朝,翰林院的老油条们知道他是少傅门下的人,有意讨好,几乎日日都有人请他下朝了去喝茶,京城这些小官儿别的不行,但是说话捧人倒是很有一套,他同这些官员去了两三回,每次都是往茶楼那一条街去,这些日子茶确也没白喝,出去晃荡的次数多了,也便知道这些官员和有权势的人爱往哪儿窜了,由此也寻到了开分店的地方。
他下朝后跑了好几日,总算是把店铺给拿到了手,不过为此也耗光了他手上握着的积蓄,之后店铺的运转资金,还得要从家里拿钱出来才行。
阿喜日里无事,偶尔便会带着家里的仆人去新买的铺子打扫,铺子位于文街,整条街平层的铺子并不多,大多数都是三个四个楼层的茶楼酒楼,以及一些大型的金银首饰店,还有乐器店,总之都是引人花大钱的店铺。
他们的铺子也是一处三层的小楼,若不是三层小楼,也不至于掏光杨晔的积蓄,阿喜对自家的银子还是有数,知道眼下没了存款,想着能省下些请人工的钱便省一点。
等着杨成回信送材料来京城的时间里,新铺子也打扫的差不多了。
文街隔三差五便有新铺子开张,没什么人注意一个新铺子的开始,直到杨晔从木匠那儿取到招牌,家仆把福禧斋的招牌挂上去时,尝过福禧斋糕点的人才起了关注。
这几年开分店杨家人早就开出了自己独到的经验,不论是时间还是办事能力上,都是很多商贾不能比的,从买铺子到开店,可以说是神速了。
杨成把卢圆和省城福禧斋的杨冬给杨晔调来了京城,卢圆跟着家里做生意,很有商业头脑,年纪虽然不大,但正是因为年少,这才应该带来京城好好历练着,至于杨冬,早年就学做了糕点,后来又去了省城,不管是做糕点的技术还是卖糕点,都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。
铺子有三层楼,一楼作为收账的地方,大厅里设了十桌位置,二楼是雅间,有四个大房间,三个小房间,至于三楼,杨晔设置成了会员才能去的极致雅间,总共四个房间,留了一间用作阿喜的专属落脚地儿,以及自己偶尔请朋友或者大臣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