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很美好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以鹿正康的眼光看,个人的受教育程度,乃至家庭教育水平依旧是两极分化。

        高等的人才出现是一个小概率突发事件,在平庸的俗流中,稍微出彩的那些不能被称为人才,真正的天才是那种脱离大众认知的个体,他们的才情足够抹去一切的背景天赋不足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教育不是专给这一小部分天才设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普罗大众来说,教育毕竟是晋身之阶,除了学校的课程,课外还得补充大量知识,不这样就不能获得优势——与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一脉相承的紧迫感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人们最重视的就是教育,没别的原因,就是高科人才待遇好,于是一种在教育上的紧迫感就弥漫在整个中国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大众的焦虑能很好地看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。上世纪末的时候流行人脉学、厚黑学,当时是个体户繁盛的时候,因此打好人际关系就是赚钱的关键。在到二十一世纪初左右,互联网新型产业的发展又让大众把目光转向了科技和网络,彼时流行的就是一些互联网技术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说世纪初大众对科技的重视也正是而今大众对教育焦虑的滥觞。

        从世纪初到中叶再到世纪末,其间对国家经济水平推动最厉害的就是科技了,不论是三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全息投影,四十年代开始的智械普及,五十年代的太空跃进,六十年代的戴森云工程,乃至七十年代的全面城市化,整个过程都是科技成果的具现化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科技门槛越来越高的时候,对公民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,教育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