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外面不过小土丘一座,山都算不上,但若是王陵的封土,却算是极大了。《礼记·檀弓》上说:“土之高者曰坟,葬而无坟谓之墓。”在墓穴上培土垒坟、种树,大约是从春秋前后开始。相传乃是孔子要祭拜祖先,却寻不到墓地,还需当地人指点,便培土垒坟,以为记号。
早先封土的高低有明确规定,《白虎通·崩薨》载:“天子坟高三仞(周代一仞为八尺;西汉为七尺;东汉为五尺六寸),树以松;诸侯半之,树以柏;大夫八尺,树以栾(一种落叶乔木,又叫灯笼树);士四尺,树以槐;庶人无坟,树以扬柳。”
但春秋战国之后,厚葬之风愈浓,封土堆也是越来越大。又有了“冢”“丘”“陵”等。陵本是高大土山之意,渐演变为帝王墓专享,垒土为陵,也叫做方上,因其形上小下大,如倒扣着的一个斗,又称“覆斗”。
封土皆以方形为贵,但外面那个土丘却是难辨形状,想是年岁太久,早已不复旧观。
栾星回点头道:“想必如此,看这四面雕刻,这墓主人当是刘汉宗亲王中的一位。”
沈放道:“栾兄博古通今,佩服,佩服。不想咱们竟是寻到一处古墓,听说这汉朝的东西,拿出去样样都是宝贝,咱们可是飞来一笔横财。”
栾星回笑道:“沈兄竟也爱财?”
沈放也笑道:“你看我穷的跟个妖精似的,岂能不爱财。”
栾星回微微一怔,似是不解穷跟妖精有什么关系,并未深究,呵呵一笑,道:“那沈兄大概要失望了,你瞧此处空空荡荡,早被人捷足先登,哪里还有什么宝贝。”
沈放道:“这么说咱们来晚了,不过这么大个墓,多少剩下一些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