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会计发言,按照人口数,和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,确定每户的公粮、农业税和上交提留的数额,以及口粮基数,逐家逐户的宣读了一遍。

        承包期十五年,十五年到期后,原则上再延长承包合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像白手家这样欠帐的家庭,要么马上还钱,要么写欠条,把帐摊分到有进帐的农户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家一个代表,纷纷举手,表示没有异议,同意上述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白手一字不漏的听着,把自家的“帐”记得清清爽爽。家里七口人,能分35水稻田,但自己以及弟弟妹妹共有五人,年纪太小,口粮基数少,需要上交的公粮就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轮到老队长发言,他公布了具体的分田方案。用抓阄的办法,确定分田顺序,谁排前面谁先挑。

        全队的水稻田,一半在村庄附近,有好田有孬田。还有约三分之一分布在两个屿渚上,每次干活都要摇船来往,是最次的水稻田。

        好田地势低洼,不易漏水,全队也就十来亩。孬田地势高,发大水时不易受淹,但漏水漏得快,费时费工。

        抓阄就要首先做阄,这个工作与以往一样,由陈会计负责。

        祠堂有个阁楼,陈会计一个人上楼做阄,就是在纸上写“1、2、3……”,一户一个,折好后打散,让户主们自选。

        老队长也没闲着,拿出一张手画的田地示意图,正是第一生产队的水稻田,摊在面前的旧桌子上。再拿着半截铅笔,在图上标注顺序,先近后远,先好后孬。

        用了十多分钟,陈会计做了四十二个阄,放在一个畚斗里,拿手摇了摇,递给了老队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