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畿吸取了上次的教训,更明白当务之急是坐稳自己的位置,然后才能对林晧然的余党进行清算,便是端起酒杯呵呵地笑道:“戴通判这话就见外了!若是真觉得那日说话不当,那便罚你三杯,咱们从今往后休要再提,如何?”
这便是华夏的酒桌文化,很多芥蒂都能在酒桌上说开来,且往往通过罚酒来了结。这做种法竟是体面,又能搏得大家的愉悦。
陈通判有心拉拢于戴通判,当即在旁边起哄道:“戴大人,来,来,我替你满上,你必须要自罚三杯!”
“好!好!我喝,我喝!”戴通判悬着的心亦是放下,连连回答着道。他进入官场多年,亦算是酒精考验,别说三杯,哪怕三十杯,他亦不会醉倒。
在连喝三杯后,酒桌的气氛显得更加融洽,孙通判又是独自敬了刘畿一杯。
“敢问府尹大人,林府丞真的要被调到大理寺担任少卿吗?”陈通判是一个八卦的性子,放下酒杯便是好奇地打听道。
虽然他在京城任职多年,但接触的终究是下层的官员,对于真正的大事却没有消息渠道。而刘畿是科道言官出身,又跟徐府交好,消息自然要比他们要强上一大截。
戴通判等人停下酒杯,亦是纷纷望向了刘畿。
虽然深知刘畿必然是“官复原职”,但对于林晧然的去向,却有谁都拿捏不准。毕竟京城的传闻有时太过于操蛋,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,令人根本无法判断。
而他们的消息来源很窄,有时比一些平民百姓都强不上多少,更别说是要打听宫里的动静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