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场的四书五经都是经术题目,至于策问就偏重于致用。
所以若是策问可以采纳,必对科举取士产生震动,这对于事功之学是有利的,但对于原先沉浸于理学的读书人不利的。
理学的主张是什么,用东林书院的话来解释非五经,孔孟之书不读,非濂,洛,关,闽之书不讲。
说白了就是注重经义的阐述,但于史,子,集其他之书一概不讲,不谈,不学。
所以以前有个笑话,说清朝一个老书生,孔子七十二门徒是倒背如流,但问他司马迁是谁?他不知道,反问司马迁哪一科的进士啊?听闻人家不是进士,还受了刑后,露出不屑之色。
这也不能怪人家,因为史记不在四书五经之列。
理学讲究是法先王之道,也就是三代之治,四书五经都是先贤之言,后来程朱都重在阐述或者旧瓶装新酒,用句偏颇的话来说,将古人一千字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写成八千字。
荀子说了一个法后王,就被骂的半死。
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都不如三代,有什么好学?他们有尧舜的一点半点吗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