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敏抚着修剪整齐的短须,似笑非笑。这个问题不太好答。孔融的学问、文章都比路粹强,但讨论王莽对所有的儒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事,不太好说。从忠君的角度来说,王莽自然是逆臣,是篡位的巨奸,尤其是当前为朝廷张目的形势下,王莽更是要讨伐的对象。可是从儒生的角度来说,王莽却是践行儒家圣王政治的先行者,虽然他失败了,但儒生当年曾为之摇旗呐喊,现在也不可能全盘否定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,孔融未免自缚手脚,反不如路粹放得开,攻势凌厉。
“这是最新的文章?”
“是的,不过成都离长安太远,最近的一份也是半个月前的。”
“那我可得看看,我看的还是两个月前的文章。”
辛评没有逼得太紧。他知道来敏不太好回答,作为开国勋贵之后,他不可能支持孙策效仿王莽,作为世家子弟,他也不可能认同孙策有效仿王莽的资格,否则也不会滞留益州。就连当初刘焉有谋逆之意,他都是强烈反对的。
“文章要看,但不能仅仅是看,不平则鸣,敬达就不打算发声?”
来敏一边翻看着报纸,一边淡淡地笑道:“怎么,曹牧也打算在益州开印坊,办报纸?”
“敬达有意赐稿吗?”
辛评笑盈盈地看着来敏。曹操效仿孙策,在各郡县建学堂,兴教育,但郡学、县学的教师大多被益州本地人占据,来敏也不肯屈尊纡贵,去竞争一个郡学祭酒,就连州劝学从事都没兴趣,结果一犹豫,所有的位置都有了人,他就算肯也没机会了。辛评想帮他,却也不敢轻易动益州人的利益,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请来敏主持报纸比较妥。这个职务不是官职,没有定员,谁的文章好就用谁的,不存在排挤谁的问题。
对曹操来说,来敏如果愿意发声,对内可以打压益州人,对外可以抬高声望,一举两得。对他辛评来说,既为来敏争取到了谋生的机会,也为曹操解决了实际问题,同样是一举两得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