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看到了潘濬的眼神,却不动声色。“承明,公琰,陛下召集贤良论政,你们可有奏疏?”
潘濬没吭声,蒋琬说道:“军师打算上疏吗?你主政楚州数年,推行新政,感受肯定要比我们深很多。若是军师军务繁忙,无暇捉笔,我可以为军师代劳。”
诸葛亮想了想,点头答应。这样的盛会,他的确不想错过。如果不是希望伏击曹操,这一次肯定是要赶去汝阳。可是现在军务繁忙,他连写文章的时间都没有,更别说汝阳了。如果蒋琬能够帮他代笔,也是一个办法。
这时候,他才理解天子当初为什么让他选一项,或从政,或从军。当初还有些不甘,现在天子给了他机会,他才意思到兼顾实在太难,不得不找人帮忙。
诸葛亮和孙翊商量了军事部署,又安排人与娄圭联络,保持步调一致,这才散去。他留下了潘濬、蒋琬,和他们商量写文章的事。孙翊没心情听他们细说,只打算看最后的结果,径自回帐去了。
诸葛亮与潘濬、蒋琬对坐,取出一部书,摆在蒋琬的面前。潘濬瞥了一眼,见是一部《盐铁论考释》。他知道这部书是庞山民与枣祗合著的经济大作,虽说是对《盐铁论》的考释,实际上里面有大量的新论,是大吴新政的发端之作,凡是对经济民生有兴趣的人,都会读这部书。
他和蒋琬也不例外,还多次论讨这部书的得失,对里面的内容可谓是了如指掌。诸葛亮如此慎重的拿出这部书,实在没什么必要。
蒋琬的心情和潘濬差不多,只是他性子舒缓,脸上看不出一点异样。他拿起书,随手翻开,却不禁眉头一挑。书里面写满了批注,是诸葛亮的笔迹,字字端庄,朱色的批注和墨色相衬,灿然可观,别具美感。书里还夹了不少纸条,上面同样写得密密麻麻,还有多次删改的痕迹。
“这是……军师所注?”虽然确定那些都是诸葛亮的笔迹,蒋琬还是很惊讶。每次看到诸葛亮,诸葛亮都在处理公务,他怎么还有时间读书,并且写了这么多的批注?
他不会是想帮庞山民重修这部书吧。庞山民是他姊夫,这部书又是庞山民的成名作,倒也不是不可能。
“大部分是之前就写好的,还有一些是最近才写的。”诸葛亮又取出一摞书和报纸,部推到蒋琬面前。“这些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、公文,还有历年公布和财政状况,你一起拿去,然后拟个大纲,我们再讨论一下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