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淳轻笑,“何以见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师父,这不是明摆着吗!”荀顺庆闷声道:“夏税征收夏税曰米麦,曰钱钞,曰绢,也就是说,要收三样,包括粮食,钱币和绢帛,前两样不说了,光是绢这一样,就能分成多少种!曰丝绵并荒丝,曰税丝,曰丝绵折绢,曰税丝折绢,曰本色丝,曰农桑丝折绢,曰人丁丝折绢,曰改科绢,曰棉花折布,曰苎布,曰土苎,曰红花,曰麻布……”荀顺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跟相声的贯口似的,十分流利,可见他是真的下了功夫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所说的,就是食物税收的麻烦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柳淳记得,上辈子有个著名的争论公案,就是宋朝的收入,为了证明宋代的富庶,很多人都大肆吹嘘一亿六千万的数字,可很少有人注意到,这个一亿六千万的单位,是完全不同的,里面包括代表钱币的贯,代表粮食的石,代表布帛的匹等等……那些吹嘘宋代富庶的人,多半小学数学都不及格,因为他们不知道,不同的单位,是不能相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有趣的是,还有一批人在讨论明代岁入的时候,又会自动忽略石,匹一类不同的单位,仅仅保留代表白银的两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就是明代岁入仅有几百万两,相比起“繁荣发达”的宋代,连个零头都不如,又得出大明极端落后的结论。

        诚然,明代的税制存在问题,有很多税被地方截留了,但一个偌大的明朝,又怎么会只有那么一点钱?

        稍微动点脑子都知道,真的那么少,明朝早就亡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柳淳跟弟子们,不需要讨论大明的税收到底有多少,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把税稳妥快速地收上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师父,地方统一征税之后,我们就可以统一标准,比如把粮食都用稻米计算,丝、绢、绸、缎、麻、布……这些我们也可以简化成一种,或者两种,这样统一了标准,交入太仓之后,调拨使用,就会方便多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