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皇也有他的无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标叙述了海禁过程,然后叹道:“国初的时候,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退到了海上,与海盗勾结,为祸东南……当时朝廷全力对付北元,只得暂时废除市舶司,防止百姓跟逆贼勾结,以致尾大不掉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经过朱标的讲解,柳淳似有所悟……朱元璋最初的海禁,是为了国防需要,属于临时措施,远非国策。在洪武十三年,爆发了胡惟庸案,其中有一条罪名就是通倭,朱元璋担心胡惟庸的余孽逃去海外,因此又严禁濒海民私通外国,派遣汤和等人巡视海疆,也是这个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朱元璋的海禁,除了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刚刚经历战乱,急需恢复生产,老朱把商业需求压缩到了最低,让所有劳动力都全力以赴,开荒种田,充实府库。

        海外贸易,自然被视作人力资源的浪费,被严厉禁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殿下,历次海禁,主要说不许濒海民众下海,打渔通商,那朝廷呢?是不是也不许出海?”柳淳反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标笑着摇头,反问道:“连朝廷都不许出海,那如何跟藩国通贡贸易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柳淳不由得豁然开朗,果然是这么回事!

        明初的海禁的确存在,可海禁禁的是百姓,而不是官方,也不知道哪位天才,把海禁跟闭关锁国画上了等号!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才没有那么傻,而朱棣的七下西洋,也是官方贸易,只是规模比他爹大了无数倍而已,本质上没有任何冲突,完全是一脉相承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