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周金明的极力挽留,周青梅多呆了一天,到第三天上午才启程。
青梅是在走前一小时通知梅花的。王梅花像平时样挎着一只大竹篮出门,大竹篮底下搁着秋岚的包袱,上面盖着自种的红萝卜、辣椒等蔬菜,秋岚跟在她后面,碰到熟人就说走亲戚,竟无一人怀疑。母女俩急急地走,走到10里外的界牌地方,看看身后没人追,这才松了口气慢慢地走,走到快到石门镇的时候,路边有座路亭,母女俩便坐在路亭的石头上等。等了好一会后,突然秋岚兴奋地叫起来:“妈,来啦、来啦!”只见两顶轿子从远处摇晃着过来了,梅花母女赶紧跑出亭到路边上等候。
两顶轿子停在母女俩面前,周青梅让老公先走,她走路带秋岚回来。想必她男人已知道并同意了,点点头让轿夫先抬走了。周梅青付了轿夫钱后,邀请王梅花去她家作客,王梅花婉言谢绝了,对她说了一番感谢的话后,又对秋岚细细地嘱咐了一番,秋岚一个劲地点头,其实这些话王梅花不知对秋岚说过几遍了,就怕秋岚记不住似的。临别时母女不禁相拥而泣,王梅花从包袱里掏出一个花手帕包着的东西,打开花手帕,是一只银手镯,她递给女儿说:“这是妈娘家带来的信物,妈送给你,以后带在身上,想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它,好吗?”秋岚点点头:“妈,我会好好保管,想您的时候就看看它。”王梅花怔怔地望着女儿,嘴里反复着“妈这辈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啊”,秋岚也不断地哭说着“我一定会回来接妈妈的”,场面真有点像生死离别,周青梅感动得掏出手绢去擦眼窝。“好啦好啦,别哭哭啼啼的,让路人见了笑话。秋岚交给我你就放心吧。”在周青梅一再催促下,母女才依依不舍地告别。
秋岚在周青梅夫家住了一天后就跟青梅夫妇走了。周青梅夫妇是坐轿子去清湖码头的,周青梅本也让秋岚坐轿子,秋岚坚决要自己走,于是秋岚不紧不慢地跟着4个轿夫后面一路走去。
毕竟是个孩子,而且又是初次出远门,秋岚心里充满的激动和好奇很快便驱散了离别的愁绪,她走路时身子轻盈得像只欢快的小鸟,一点也不觉得累,一口气跟着轿夫赶了20多里路来到了清湖。刚到街口,秋岚不禁傻眼了,啊呀,这儿可繁华热闹了,来来往往的人可多呀,比石门墟日的人还多,各种打扮的人都有,有挑货物的、兜售东西的、抬轿子的、闲逛的;街两边的店铺一家紧挨一家,有饭店、茶馆、盐铺、布店、米行、当铺、钱庄、药店、水果店、日用杂货店、旅馆等等,数都数不过来,秋岚的眼睛都看花了,她不敢多看,因为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轿夫了。她只听说过江山数清湖最繁华,因为清湖有个码头很大,停泊的船只最多时有近千艘呢。为何小小的清湖镇当时的繁华热闹的程度会远超江山县城呢?秋岚当然不知,容作者在此作些简单介绍吧。
据《清湖镇志》记载,自唐宋仙霞岭路开辟以来,清湖遂成水陆转运码头、古道名驿商埠重镇,闽、浙、赣三省商业要会。浙行者至此舍陆而舟,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。闽北货物抵杭沪或杭沪货物抵闽赣,均取仙霞岭至清湖码头转水运,或陆路肩运至闽赣。外地经商者纷纷汇聚清湖驻足于此,至明末清初时达到鼎盛期,其时帮派林立,有盐商绍兴帮,南货商徽州帮,绸布商江西帮,山货商福建帮,还有江山本地以运输为主的江山帮,他们占据各自地盘,经营着各自特色商品。街上商店如林,行人如潮,热闹非凡;河中千舟停泊,花船摇弋,欢歌弹唱,通宵达旦,俨然成了一个小上海。如此繁华盛景一直延续到抗战之初。
秋岚真是大开眼界,只愁一双眼不够使,真的是眼花缭乱,兴奋极了,天真地心想,以前怎么就没想到来这儿卖东西呢?妈妈和西安奶奶织的鱼网做的布鞋编的麦秆扇打的斗笠可好啦,在这儿准能卖个好价钱。也许妈妈和西安妈从没来过清湖,也不知这儿有如此的繁华热闹吧。正这么想着,不知不觉已到清溪锁月门楼下,这儿便是清湖最大的码头了,河面上泊满了木船,木船向上游下游延伸望不到头;挑夫、搬运工、客商上上下下的忙碌着,周青梅夫妇下了轿,周青梅招呼道:“秋岚,快跟上,注意点别让人撞了。”青梅话音未落,秋岚就让一个背着大箱子的搬运工撞了个趔趄,差点滚下石阶,吓得她不敢再东张西望了。
秋岚跟着王青梅夫妇下了长长的石阶,站在一边等候。这时不知哪儿跑出来的一位船老大站到周青梅夫妇面前,施过礼后对青梅的男人说:“毛老板,您要的货凑齐了,马上可以启航了。”青梅高兴地说:“好啊,可以马上回上海了。”她男人手一挥对船老大说:“好,我这就去结账。”说罢两个男人上石阶去商行了。
周青梅把秋岚拉到边上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,然后问道:“秋岚,没见过这么多船吧?开不开心?”
秋岚点点头:“没见过,真多!青梅阿姨,我好开心噢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